查看原文
其他

强档热播!第四集:传道济民

湖南大学 2021-07-05




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并勉励青年学子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牢记总书记嘱托,走向全面现代复兴的岳麓书院,不断推进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千年学府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青春活力。


从11月17日晚开始,连续7天,湖南大学联合湖南卫视新闻联播栏目组制作播出七集系列专题片《千年学府 其命惟新》,解读新时代下岳麓书院以及湖湘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全新使命。


今天,我们一起观看第四集:传道济民。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传道济民”是岳麓书院始终秉承的育人观念。以民族大义为念、以家国天下为重,教育发展的方向必须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未来紧密相连。新时代,千年学府的教育理念无疑将继续激励着新一代湖湘青年勇担民族复兴大任,争做新时代栋梁之材。


记者 王昊旸:在岳麓书院讲堂可以看到一幅张栻题写的《岳麓书院记》,其中特别讲到了培养人才的目的,至今读来依旧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张栻说,读书不是为了找一块功名利禄的敲门砖,也不是练就一副夸夸其谈的三寸不烂之舌,真正重要的是,“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



南宋乾道元年,张栻主教岳麓书院,他在《岳麓书院记》中申明了全新的教育宗旨。他旗帜鲜明地反对培养只有言语文辞之工、仅能应付科举考试的所谓“人才”,提出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学校要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


记者 王昊旸:许多人都知道,湖南第一师范是毛泽东的母校,这里还走出了徐特立、杨昌济、蔡和森、任弼时等一大批济世救国的教育家和革命家。其实,第一师范的前身是南宋学者张栻创办的城南书院。历史上的“朱张会讲”,就是朱熹和张栻二人往来于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讲学论道。如今,第一师范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公费定向乡村小学教师的培养基地。一批批一师学子从这里出发,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扎根,为基层教育事业奉献青春。


张栻在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倡导的传道济民,“传道”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济民”,就是要爱民利民,经世致用、匡济天下。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郑佳明:其实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是连体的,那么都是从书院文化的培养出来的一群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他们一方面要传道济民,这是岳麓书院的宗旨,另一方面他们要建功立业。


1903年,长沙城南书院改制为湖南师范馆,也就是今天的湖南第一师范。近代以来,湖南第一师范弘扬张栻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出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一批以安邦定国、传道济民为己任的湖湘英才。知名教育家杨昌济先后求学日本、英国,1913年回国在第一师范任教。他强调传授“为人之学、为国之学,为世界之学”,积极鼓励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组织哲学研究小组,指导他们成立了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新民学会。


如今,湖南第一师范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公费定向乡村小学教师培养高校。2006年以来,这里已培养了近两万名公费师范生,学生在乡村从教的比例高达90.4%。这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教师队伍,成为中国乡村教育的铺路石和中坚力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朱与墨:把自己的追求和国家发展趋势结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做到更好地传道济民。


记者 王昊旸:我现在站在长沙河西的湘江风光带上。在湘江的江堤两岸,各有一座牌坊遥相呼应,河西的这座书曰“道岸”。河东那座名为“文津”,当年朱熹和张栻就是在这两个渡口往来于湘江两岸。在我身后不远的地方,就是岳麓大学城。20多所高校环绕在岳麓山下,共同守望和呵护着湖湘文化绵延不绝的文脉。



传承弘扬“成就人才、传道济民、实事求是、经世致用”的优秀教育传统,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岳麓山下的高校院所,为国家和社会造就了一批批栋梁之材。



这里的科研实验室,往往都连着重要的国计民生。何继善院士把人类精细探地距离从1500米推进到8000米。基于他的广域电磁理论研制的装备,为我国找到石油天然气、金银铜铅等一大批矿产资源,累计价值超过15000亿元。邱冠周院士团队跑遍国内的矿山,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浸矿微生物资源库,他主攻的生物冶金技术,极大提升了我国矿产资源加工利用水平。陈政清院士带领团队钻研电涡流阻尼技术,攻克大桥、大楼的“颤抖病”,确立了我国在工程结构减震的国际领先地位。刘筠、刘少军,父子两人都是院士,都立志鱼类研究,父辈一生的研究是让中国人盘子里多条鱼,现在的研究是全力以赴让中国人“吃好鱼,吃放心鱼”。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政清:桥梁已经建成了,还是有些震动的问题要怎么解决,这个时候就必须是真刀真枪地干,既有理论,又有相应的设备,一起来攻关,才能够做到,我们一路走下来,始终是沿着有益于社会的目的做下来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继善:我仍然能够在这么大的时代里,为祖国作贡献,我感到非常高兴,也非常自豪。


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千百年来,孕育和影响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新一代湖湘学子从岳麓山下走来,在科技攻关、脱贫攻坚、抗击疫情一线,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跃动着他们奋力拼搏的身影,谱写着“传道济民”的时代新篇。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 夏昕:我们要用我们学习到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湖南大学团委书记 湖南省2020年“百名最美扶贫人物” 曹镠: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挥洒在祖国大地上,把论文写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科教研室副主任 肖湘成:医生,我们叫作“白衣战士”,疫情来了,就是战争,打好这场阻击战,要有真本事、要有硬本领,传医道,治病去救人。





胡湘平:明道信道 兼济万民

岳麓书院是读书人追求“道”的理想之所,一代代求学之士在这里饱读诗书、遵循道义,有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胸怀,学成后又投身社会建设、志愿报效祖国。


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做传道者,首先要明道、信道。我们所说的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道就是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办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民的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要把教育方位对准国计民生之大事,把学科设置聚焦到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创新成果转化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产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岳麓书院所传习的精深思想,正在青年学子们心中立起一座新时代传道济民的精神丰碑,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凝聚更多的智慧,创造更大的奇迹!



欢迎明晚18:30

锁定湖南卫视新闻联播

七集专题片《千年学府 其命惟新》

第五集:兼收并蓄


来源 | 湖南卫视 宣传部记者 | 胡顺江 郑晓 鲁超 吴方摄像 | 赵红兵 邹宇航 蔡晓伟责编 | 蒋鼎邦



🔗往期精彩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